爱美之心人皆有之。早在新石器时代,人们就常常通过平静的水面来看自己,这个动作叫“鉴”。《庄子·德充符》里记载,“仲尼曰:‘人莫鉴于流水,而鉴于止水’”。意思是说,孔子怹老人家教导过我们,人要用水照影子看看自己长什么样儿,而且要照静止的水而不是流动的水~
在金文当中,“鉴”字也写作“监”,就是一个水盆旁边画着一个人,并且艺术夸张了这个人的眼睛。
宋元时期社会经济、商业贸易的显著发展和文化艺术的高度繁荣,铜镜的实用功能更受到关注,故事镜和各类铭文镜最具特点。
所谓“以铜镜为鉴,可以正衣冠,以人为鉴,可以知得失,以史为鉴,可以知兴衰。
铜镜也常被用来“正衣冠”,唐太宗李世民曾说:“以铜为镜,可以正衣冠;以古为镜,可以知兴替;以人为镜,可以明得失”。此时镜的象征性,已超越以往时代的“内自省”、“照丹心”,呈现出了一种新的、更加注重反思、总结与借鉴的精神内涵。以古为镜、以史为鉴,总结前人经验教训,更好地审视自己。
玻璃为镜,可以弘理性
13世纪初,威尼斯工匠发明了透明玻璃。紧接着,玻璃工匠达尔卡罗兄弟不断对透明玻璃进行实验,最终成功研制了玻璃镜子。而后,由于技术的提高,成本的降低,人们开始尝试制作可以照到人的全身大镜子。把它合理地安放在室内,能起到增加视觉空间的效果和美化环境的妙用。从透明玻璃的发明到玻璃镜的创造,反映了文艺复兴以来人们对于知识的渴求和对于理性精神的弘扬,人们大力推崇人性和人的价值,肯定现世的幸福,要求人的个性解放和自由平等,推崇人的感性经验和理性思维。
现代之镜,“飞入寻常百姓家”
一百多年前,德国化学家利比格发明了镀银的玻璃镜,也就是现代镜子。随后,英国皮尔顿兄弟又采用连续镀银、镀铜、上漆、干燥等工艺对镜子进行了改进,使其制造工艺进一步得到提高,至此人类迈入了“现代镜”时代。随着科技的发展,现代镜子被应用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,如汽车的后视镜、弯道的反光镜、医疗器械和电子产品的的零部件等,都展现了镜子的巨大作用。镜子俨然成为现代人必不可少的生活物品。同时,也反映了人们对科学文化知识和理性精神的探索和追求,使得人们不断去探寻新兴领域的奥秘,从而丰富人民的日常生活,推动社会的进步和繁荣。
随着社会科技水平的提高,人们不断将自身的劳动智慧融入镜子的发展中,在充分发挥镜子本身的物质化作用的同时,也无声中将精神内涵润入其中,在双重交织中彰显其双重魅力。
本文部分内容源自网络,如有侵权,请联系小编删除下架,感谢原作者,本文仅做分享介绍镜子发展使用。